
「broop.co噗通創意總匯」是專注地方創生、視覺設計、展覽策劃與空間改造的設計工作室。以「當代日常文化轉譯」作為核心價値。強調實驗性、內容感知、體驗想像。透過各種設計行動,萃取土地魅力、挖掘地方價値。
broop.rug
︎頁面建置中︎︎頁面建置中︎︎頁面建置中︎︎頁面建置中︎︎頁面建置中︎
︎︎︎handmade tuftingblah blah
︎︎︎see something,say something
works
︎︎︎ready-made
commissions
︎︎︎branding,graphic design,LOGO identity,package design
︎我們尋找元素連結的最小公因數,以最少的改變賦予其生長機制,讓其猶如有機生物般隨著基因本能成長茁壯。︎作品不失產品設計師本格,保留最低底線的使用與功能性,但期待想法生猛有力而不加雕琢的,並以簡單粗暴的直拳對決。
︎竹扇➝ 包袋 工藝品的現成物轉用
︎blah blah
設計師柳宗理曾提出:「改變用途的『轉用』正是延續工藝品生命的方法之一。」
不合時宜的工藝品,如果改變了原本的形式用法,或許就可以再次回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了。
以工藝品的「現成物轉用」來探索工藝復興的更多可能性 !
延續「工藝原物的精神」 同時避免「懷舊」
許多的方式,雖然試圖傳遞了工藝物件的精神,但卻仍然屬於一種「創造新物件之產品規劃」這些「轉移」都多多少少混雜了現代設計觀念與商業考量,而不是「原本工藝物件的生存延續」,把工藝融入現代家具,把3C電器加入自然材質或工法,一路走來各式各樣「工藝復興」的各種設計方式,讓工藝成為「製作的技藝」或「文化精神元素」轉化於產品與設計之中,這是一種工藝延續,但我仍然期待能延續的是最純粹最初的、曾經真實地被人們日常使用的那種工藝精神,除了發展當代設計與工藝結合的產品外,期望同時兼顧維持原本工藝物件的生產,讓原本的工藝物件的存在,能夠真正的延續下去。
「功能的虛弱」讓傳統手工製作的工藝品正在迅速消失中,不鏽鋼材質與塑膠品以耐用度取代了植物纖維的編織品,大量便宜且耐用的各式工業產物,取代了緩慢製作的手工製品,數量逐漸稀少的工藝品難逃成為「文物展品」的命運,提早成為歷史。也因為缺乏日常生活的使用而產生距離感,人們因為懷舊的情感而欣賞工藝品,但情感激起的欣賞就牽涉了個人的品味,進而成為風潮, 造成風潮的同時也無法擺脫商業,所以逐漸產出復刻且淺俗文化創意商品與觀光地的紀念品,失去了原本的使用價值,朝向失去內涵而過度商業操作的設計。
懷舊不是工藝之於現代唯一的路,為了避免過度商業且賣弄懷舊文化的設計發生,我期待的是,像Found MUJI這個選物計畫一樣,重新探索與發覺工藝原物件的美好,是一種跨越時空純粹的物件力量,時至今日,不因為新舊、手工價值、技藝稀缺與否,來裁判這些工藝品,我希望的是依然能夠被輕易取得購買,如果想使用,依然能日常的使用,甚至是依然能被目前的生活美感與眼光所欣賞的工藝品。所以我心中的工藝復興,是「維持日常使用」與「工藝產業的生存」。
然而,許多工藝品的用途已不復見,天熱時早已不用竹扇搧涼,那現代的我們看見竹扇,是否只剩賞玩新奇樂趣的功能? 當過去的「必需品」變成現代的「樂趣品」,突破了價值預設後,或許更多的功能想像,都能夠嘗試實現。
保持最大限度的物件原貌:「現成物轉用」於工藝品的機會
最想避免的是「設計過度的設計」,如果設計師從無到有的去規劃一個物件產品的誕生,總是容易展現個人的思路脈絡與創作個性,而杜象以來的「現成物」的概念,試著把塑型、做工、型態表現的成分降低,把「選擇物件」作為最大的創作行為,這樣的方式應用於設計領域,通常用於設計學校的概念草模與設計過程的過渡時期,但以藝術與設計模糊交融的界線來看,甚至是因為工藝介於兩者間的的獨特性質,把現成物概念這轉用,用於工藝品革新設計上,未嘗不是一個方法。
轉用的樂趣在於有點看得出來原物,但又被轉移成為另一個型態卻也合理的趣味,這是一種設計創造者,試圖讓人們想起熟悉物件的樂趣,在似是而非的既視感之中,重新發現這個物件不同的視角,無意中看見之前沒有發現的美好。另外,手工性質在工業產品的角度來看總是不切實際,但以工藝品的方向來切入,這恰如其分的手工改造,卻也能夠被接受。「工藝」與「現成物」兩個看似極端不同的事情,或許是最適合碰撞結合的。
工藝物件也能作為物件設計的啟發靈感,因為製作模型所建立的是一種立體的思考模式,包含了材質試驗以及結構模擬,製作的過程本身就是探索新點子的方法之一。手作為最靈敏而感性與人直接相連的物件受器,以手來重新思考產品的設計,無論是尺寸、比例這些部分都是數位模擬技術無法達到的效果。工藝品的轉用設計,或許也能開啟另一方面,過去較少嘗試過的設計歷程。

竹扇的結構機會
這次選擇的竹扇,除了充滿在地生活的文化價值,編織工藝的設計也充滿巧思,在精巧的手工之下,價格卻十分低廉,並沒有因為工藝製品的逐漸稀少或是產業轉變而變得昂貴,保持著當年購買使用的平凡感受。工藝品的價值之一,在於紀錄了一個地方人們共同的生活情感記憶,在盛產竹材的早年臺灣社會中,竹製品用途廣泛,來自於尋常百姓的直接製作,目的是為了滿足自身生活的需要,人們樸質地製作了生活的所需,產生最直接而真實的美感。
以結構來看,扇面呈現對稱之桃子形狀,來自於竹篾排列角度的變化,以放射狀對稱排列,讓經線與緯線竹篾在邊緣轉換方向,形成圓潤曲線的扇面輪廓。改變竹篾發散的排列方向與漸變,經線與緯線的轉移與弧形變化,扇柄位於扇中央,採用具有挺度的竹片製成,穿插於中央的編織脈絡之中,除了穩固扇面竹篾編織的緊密度,也因為編織的摩擦力,讓扇柄竹片與整體扇面緊密成一體的結構,我們握著扇柄揮動搧涼時,穩固扎實地搧動空氣,使用輕盈而不費力,扇柄則以藤線纏繞,剛好作為止滑好握同時美觀的表面處理。總總細節,都可以感受到竹扇的最初設計者編織工藝的製作思考,更能以此來找尋轉用的機會點與新的功能。
設計的方法
任何的設計整理成方法論,其實都不切實際,因爲設計來自個人當下那次的思路歷程,能夠作為價值的,是記錄下來分享,期待在人們互相了解後,能找尋設計過程的共鳴與求同尋異,這裡表達了工藝品的設計轉用聯想方法,關鍵在於找尋「物件結構機會點」以及「功能的想像」。
在竹扇上找尋的結構機會點,也就是扇柄與扇面的固定方法,在於線與面的連接,扇面與扇柄, 並不是以針線縫合,也不使用黏膠,而是來自於竹篾編織後,產生的緊密摩擦力,扇柄安穩牢靠地,固定於扇面之上。對於竹扇功能的想像在於與包袋相同的「面與線」,扇柄與扇面,看作是線軸與面體的連接結構,如同線帶與面料的組 合,聯想至包袋的提把與袋體的結構。最基本的構想是,由兩支尺寸形狀相似的竹扇, 沿著邊緣相互縫合,成為包袋承裝物品容量的袋體,再將兩邊扇柄連接起來成為提把, 或是抽出扇柄,讓原本編織的空隙替換成線或帶,作為快速可行的初步構想,以此延伸至包袋的全部系列。


圖片來源:Droog https://www.droog.com/